综艺 > > 正文
《2024中国诗词大会》山高水长致敬“先生”


在中国人心中,真正的先生,不仅是一个称谓,更是一种精神、一份景仰。“令公桃李满天下,何用堂前更种花”,这是先生的成就;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这是先生的风骨;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这是先生的担当。《2024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五期节目带领观众以诗词对话“先生”,共同仰望泰山北斗、致敬山高水长。

 

图片1.jpg 

 

凝望诗书经典,穿越千年,感受“先生”智慧

 

书中的先生们,身为师者,将所学传授给后辈;身为学者,追求真理至上。先生,是教育之魂魄,更是民族之风骨。

 

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修“严光祠”时,以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”,表达了对严光清廉执政的赞赏和钦佩。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、情系百姓,先后在政治、文学、教育、治水等众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,被王安石称为“一世之师”,而他的这句话,也成为对师者的至高评价。

 

图片2.jpg 

 

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,朱熹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,是继孔子、董仲舒之后对中国思想文化与政治理念有着巨大影响的“大先生”之一。点评嘉宾蒙曼老师表示,朱熹是第一个将“四书”合集并注释的人,他将《大学章句》《中庸章句》《论语集注》《孟子集注》编到一起,完成了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新经典体系与新儒学形态的建构。此后,“四书”成为我们的“官方指定教材”。

 

图片3.jpg 

 

图片4.jpg 

 

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;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”庄子用“鲲鹏”“梦蝶”等寓言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充满想象的母题,他告诉中国人,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,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生命。蒙曼老师讲到,孔子和庄子分别为中国人指引出两种“不朽”的道路:一个是成就,一个是解脱。“儒道互补”也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灵魂的两面。

 

图片5.jpg 

 

孔孟老庄,一代又一代的“先生”,如炬火,如微光,用求学、求真、求善、求美的信念,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,也为我们现代社会的思想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

挺膺担当争先,不负时代,传承“先生”精神

 

曾经有这样一批“先生”,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这些“高精尖”人才,放弃了外国的优厚待遇,冲破重重阻力,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怀抱。钱学森、华罗庚、郭永怀、朱亚等科学家的回国,直接改变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进程,为共和国托起无数星辰

 

1960115日,以钱学森为代表研制的“东风一号”发射成功,标志着中国火箭、导弹、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,为华夏文明谱写了新的篇章。在本期节目中,来自陕西的百行团选手、航天科技工程师孙兴就带着“东风一号”地地导弹模型现身舞台。康震老师讲到,钱学森不仅是开创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先驱,更是“一代良师”,对中国航天人才队伍的建设贡献巨大。回国后,钱学森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、导弹研究机构—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。为了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,钱学森亲自授课,他因材施教、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,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开卷考试”,题目很简单,要求学生们列出一个方程,以解决火箭从地球发射,绕太阳一圈再返回地球的问题。当时,没有学生能答上来,他说“再学半年”。钱学森用考试的方式,让大家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、努力的方向在哪里。

 

图片6.jpg 

 

图片7.jpg 

 

像孙兴这样的选手还有很多,在《中国诗词大会》舞台上,曾出现了无数个航空航天项目的参与者。本期的亲友团选手崔艺晗,同样是一名航天工作者。她所在的文昌发射场,是我国最年轻的现代化发射场,它承担了“天问探火”、“嫦娥探月”、“天宫空间站建造”等重大任务。“嫦娥”“天问”“天宫”“北斗”“悟空……这些原本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学、代表着先人“飞天”诗意想象的名字,正一步步化作现实,带领我们走向“星辰大海”的征途。

 

图片8.jpg 

 

图片9.jpg 

 

本期“情景共答”环节,节目用VR技术再现了“应县木塔”的风姿。这座木塔始建于11世纪的辽代,屹立千年不倒,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。康震老师讲到,上个世纪,曾有日本人断言“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,要看这样的实物,只有到日本奈良去。”这番话极大刺激了当时的建筑大师梁思成,他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。从应县木塔到云冈石窟,梁思成、林徽因夫妇在长达七年的考察后,最终在山西找到了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——“佛光寺大殿”。在某种程度上讲,他要以此提振民心。后来,梁思成、林徽因等学者更是翻山越岭、实地考察、精心测绘,将像应县木塔、佛光寺这样的古代建筑一一记录,汇编成一部《中国建筑史》,将中国伟大辉煌的建筑文化传承下去。

 

图片10.jpg 

 

图片11.jpg 

 

图片12.jpg 

 

梁思成曾为应县木塔撰文:后来我发现,那是“长明灯”,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。千百年来,无数的“先生”恰如一盏盏长明灯,他们点亮了我们的人生,“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”;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,他们为我们指引,“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”;他们点亮了我们的中华文明,让文化延续千年而历久弥新,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。让我们在诗词中聆听“先生”教诲,不负时代、奋楫争先!《2024中国诗词大会》于3月23日起每周六CCTV-1综合频道20:00档首播;CCTV-10科教频道每周六21:58重播上期内容,每周日20:32重播本期内容,敬请期待!


http://www.huanqiuyingshi.com